押韵猜谜
2015/6/19 15:18:06 作者:政协文史办 阅读:6686 评论:条
数百年来,淮城的文人雅士,在诵文吟诗之余,于休闲消遣中形成一种文字游戏,就是“押诗韵”。即将一句五言或七言的旧体诗词,抽去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(词组),另行配上两个、三个、四个类同、义近的词,连同原诗词上的词(或词组),做成“三押一”、“四押一”、“五押一”的“诗韵条子”,由一人“做庄”,参加游戏的诗客来下注猜押。如“五押一”的,只押一门的,下注一个铜板,押对可以赢三个铜板。若同时押两门的,二者中一,也可以一赢一。旧体诗词有字数和格律的限定,押诗韵者须具备旧体诗词的声律常识,只少读过《千家诗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,猜摩、玩赏时方能领悟其中的意境、韵味和乐趣。一般下注金钱较少,参与者意不在输赢,而在消遣娱乐。
制作“诗韵条子”取材于线装诗集刻本,多为明清名诗家的别集,而唐诗因广为世人传诵而不取。制作者必通晓诗词格律,字音的平仄,对根据的古本十分熟悉。一些贫儒寒士,专门制作“诗韵条子”,供人采用,以此为业。每年中秋后,至第二年清明前,盛行这种游戏,参与者为淮城的知识届。茶馆酒肆也有附设的“诗韵雅座”,庵观寺院,后街背巷,也有开设此类“敲诗社”。在宽敞的客厅,正中摆一张八仙桌,主人(庄家)迎门而坐,三面置长凳,桌上铺上红纸,放着一叠不同类型的“诗韵条子”,即可以开始游戏。
诗韵条子举例:
一、芳草春摇__色。(五中一)
翡翠 嫩绿 悦目 可怜 碧玉
二、冉冉__月生。
新 明 秋 寒 孤
三、忽有人家__声。(四中一)
机杼 哭泣 歌咏 笑语
四、__皆巨郡。
苏杭 淮扬 京津 荆襄
这类似今天试卷的选择题。众人在猜摩下注后,开启诗韵条子,以定谁赢谁输。输者押注之钱归庄家,赢者根据游戏规则,可得庄家赔付的押注三倍或两倍的钱。若输家不服,或有疑问,庄家则立刻将诗集刻本取出,按“条端”所示的页码,检出诗句,让其过目、核对。一次游戏,庄家基金一般在2、3银元。不封注,输尽即“参庄”。若旗开得胜,捷报频传,中途也可以“漫庄”。换庄家重新开始游戏。承平时期,书香门第,翰墨之家,三五宾朋于书斋也常以此游戏为乐。上世纪30年代末,日寇侵华,国难深重,文人中此风俗在全民抗战中消失。
谜语古称“隐语”,是用比方、借代、谐音、影射等手法暗示他人或事物,让人凭知识、经验、推理、联想去猜测,是一项智力游戏,制谜猜谜(在上一节已经述及)不但是淮安文人的锺爱,在普通百姓人家也非常流行,成为当地一种文化习俗。
旧时,祖母携带孙儿、孙女,在讲故事、唱儿歌的同时,即常对他们说谜语,一边讲,一边猜,由近及远,由浅入深,牵动着幼小的心灵,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。如:“河这边有柴,河那边有柴,晚上合起来。”打一脸上东西。孩子睁大眼睛,望着奶奶的面孔,忽然灵机一动,喊道:“猜着了,是眼睛。”再如:“一个草堆两条巷,一对白狗朝外望。”对拖鼻涕的孩子是取笑,也是教育。“东一片,西一片,到老不相见。”谜底亦很容易猜出。儿童吃着桃子,祖母会随口说出:“把(给)你猜,把(给)你猜,一口咬得血淋漓。”“红被子,麻帐子,里面睡个白胖子。这是什么啊?”猜中者可得几枚花生。“兄弟七八个,围着柱子坐,要想吃到它,衣服就撕破。”打一食物,谜底是大蒜,当然是大多数孩子不乐意吃的东西,因而孩子往往猜不出。再如,打用具的“南边来了个小叫花,跑到桌上就一趴。”(抹布)。“溜壳,溜壳,溜到晚上空壳。”(鞋子)打动物的“粽子脸,梅花脚,走起路来踏儿踏,吃起东西哒儿哒。”(狗)。
儿童入学,在课本上读到一则谜语:“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;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。”谜底是风景画。在淮安民间很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则谜语:“路遥遥而不远,石垒垒而无山,雷哼哼而无雨,雪飘飘而不寒,眼睁睁而无视,蹄得得而无尘。”此谜构思精巧,文辞优美,形象生动,寓意深邃,它刻画了遵循老规矩办事的守旧观念,蕴含着人们向往革新的意愿。其谜底是驴拉磨。
成人对猜谜也有浓厚的兴趣,旧时正月十五元宵节,在城内的漕运广场、河下三官殿、板闸的榷关和各镇的闹市口,都张挂各式各样的花灯,并在花灯上贴上谜语,让人去猜,猜中者即可将花灯取走,谓之“猜灯谜”。谜底既有四书上的句子和成语典故,尤多村俗俚语,颇多地方色彩,乡土风味。
民间的猜谜活动自古一直延续至今。如解放初,一次教师“暑研会”有人制作了这样一则谜语:“蒋介石残兵败将,何应钦无可奈何,白崇禧砍头扒心,李宗仁断子绝孙。”打一字。谜底:“葆”字。在现在看来是对人格的不尊重,但在当时颇有“政治宣传意义”,又耐人寻味。除“文革”十年,淮安的猜谜活动都在进行且十分活跃。如今的节日猜谜活动地点多在勺湖公园、镇淮楼、文化馆,谜语制作也具有了时代气息,谜底也涉及数理化名词和科技术语。
现将有淮安特色的谜语举例如下:
打当地古人名:
一枝红花料峭开 (韩信――“寒杏”)
大地陷落 (沈坤――“沈”同“沉”,天为乾,地为坤,“沉坤”)
二将军云中栽树 (关天培)
堂中大喜照和阗 (梁红玉)
孙策受封讨逆将军 (吴承恩)
打本地与近邻地名:
清晰三星映长河 (楚州――清晰为“楚”)
圣人出 (清河)
与世隔绝 (泗阳――泗阳旧时为桃源县)
带肚子不养 (淮城――“怀〔孕〕成〔功〕”)
薛仁贵挂帅 (涟水――涟水旧时为安东县)
豆腐不点卤 (清江――清浆)
见兔子不拿 (宝应――“饱鹰”)
飞鸽送信 (高邮)
田 (界首――“界”字头即首)
大姑娘不搽粉 (邵伯――“少白”)
船头插木锨 (扬州)
砧板掉下油锅 (板闸――“板炸”)
楼窗口倒水 (茭陵――“浇淋”)
一顶轿子分两边 (车桥――“车乔”)
对河跑马 (平桥)
孙中山故乡 (博里――“博士故里”)
飞檐走壁 (钦工――“轻功”)
船头晾裤子 (岔河)
拜垫子掉下河 (曹甸――“潮垫”)
口头天堂 (苏嘴――“输了嘴”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