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岗哨楼又称瞭望塔,远在冷兵器时代,就有了用圆木头搭建的岗哨楼,用于观察敌方的举动。和平年代,岗哨楼又转变成粮库、油库以及储备各类重要物资仓库的安全保卫人员,用于保卫仓库安全的观察之处。
淮安古城南门大街,东侧的小鱼市口东街内,保存了一座完好的岗哨楼。另外里运河的东堤背水面,还有三处建筑结构、式样均不同的岗哨楼。即木材公司、煤球厂岗哨楼,另就是南角楼处,月湖西岸的航运公司综合厂的岗哨楼。这几处岗哨楼,最早的一处建筑时间距今已有近七十年了,如今岗哨楼的功能,早已被坐在室内观看电脑显示屏上,有线探头传来的监控视频取缔了。但留存下来的岗哨楼建筑,也不失为那个时期的建筑物特殊功能性吧。
老粮库岗哨楼 建在清代直隶总督杨士骧故居北侧院墙处,岗哨楼为青砖小瓦,单檐歇山顶结构的两层建筑,在上端不同方向,留有四个长方形木框的瞭望孔。由于巷内道路铺设提升了路面高度,使岗哨楼显得低矮了一截。许多行人走到岗哨楼前都会注目观望。总以为岗哨楼是杨家当初为看家护院而建的,观望孔还被误认为射击孔,其实并不是这样的。
建国初期,政府将杨士骧故居上百间房屋收归公有,其房屋改建成为淮安县最初的粮库,为了粮库的安全保卫,故建了岗哨楼。后粮库又搬迁别处,此处又改作淮安袜厂的厂房。
木材公司岗哨楼 为青砖大瓦、水泥钩缝的两层结构建筑,底层为传达室,楼上为值班室。
还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,木材属紧俏物资。淮安境内无森林资源,供应各种需求的木材,全凭计划供应介绍信购买。木材公司的木材,也是按国家计划从山区调拨而来的,木材都是扎存木排从水路运转到淮安的。由于受场地的限制,木排大多还存放水中,销售时再起排。每当夜晚有航行于运河中的船队从木材货场水域经过,岗哨楼上值班人员都要打开探照灯,观察木排是否受船队涌浪的冲击,将木排冲散而造成损失。
煤球厂岗哨楼 系红砖墙体,屋顶为混凝土楼板的两层建筑,一层上面构建平台,焊制栏杆便于室外四周观察。
货场所储存的煤炭是生产煤球的原料,煤炭是用船队运至货场路西侧的运河边。装卸工人直接用大筐将煤炭从船上抬着,穿过运河堆堤,走到运河东堤背水面下的货场,货场原是老城墙根下的旧址,装卸工人从堆堤上的便门进去,将筐中的煤炭卸到高高堆起的煤堆上。为了煤炭不被盗,故在此建岗哨楼,用于值班人员守护。
综合厂岗哨楼 综合厂是航运公司下属的工厂,由于地处南角楼旧址,里运河背水面的偏僻处,加之东侧又是月湖西岸。为了工厂财产安全,上世纪七十年代,在紧邻月湖处建筑了砖瓦结构,两层面西的岗哨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