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为华中党校旧址,解放后,改为三庙小学
2011年,笔者参加淮安区革命遗址普查工作。根据区党史工委提供的普查目录:华中分局党校救校址,设在河下三里庙。 据淮安县党史资料记载:“华中分局党校于1946年7月初,在淮安县河下镇三里庙创建。由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兼校长,副校长余立金,教育长刘清扬。学员134人。鉴于战局所致,党校于9月中旬撤销”。
普查小组在河下普查时,咨询了对建国前的河下历史比较了解的多位老人,他们都讲河下没有三里庙。后我又回家查阅了《淮安文史资料》第四辑,书中的“淮城寺庙名称及其概况一览表”,此一览表中也无三里庙的记载。
由于所普查的党校遗址地点,存在着有误之处,让参加的普查同志,为找不到三里庙而迷惘之际。同年5月,我在河下古镇担任义务讲解员期间,相识了多位熟谙古镇历史掌故的老人,一次在古镇内的效娲泥艺馆,同塑艺人潘玄武先生,谈到上次普查革命遗址工作时,所遇到华中分局党校旧址一事。没想到潘玄武先生说:"你所说的不是三里庙,而是三奶庙",是在距离河下约七、八里远,西北方向的徐杨乡境内。
后在潘玄武先生热心引导下,笔者同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毛鼎来、樊国栋、祁宏等人,一起来到潘玄武先生的亲戚家。徐扬乡的葛寄明老先生家,经老人讲述后,才知道三里庙,实为三奶庙之误,是因庙中供奉的“三个奶奶”即<封神榜>里的灵霄、碧霄、琼霄三个俗神,说白了就是送子菩萨,故称“三奶庙”。三奶庙所在的村子,便取庙名用作村名,属徐杨乡,该乡于2002年划归淮安市经济开发区。
后又在葛寄明老先生的带领下,来到庙宇旧址。原先的庙宇山门,早已改作"三庙小学",及"徐杨乡三庙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"的八字大门。
进入山门内呈当地“四合头” 的建筑格局,即朝南的大殿和朝东、朝西的配殿,好似“口”字形 。庙宇山门朝南,庙宇建筑为坐北面南的三间大殿;院内东侧为坐东面西二层 小楼的东殿三间;院内西侧为坐西面东的西殿三间;院内西南角,长有一颗笆斗粗,两人合抱不过来的高大银杏树。党校旧址后改为三庙小学。
据当地老人回忆,党校的男女学员都穿新四军的灰色军服,每天早晨出操、唱歌。由于校舍紧张,从苏中来的学员,住在李雪玲家的西屋,李家的住房条件稍好些,屋子为“瓦拱嘴”(即屋子檐口铺小瓦,其余都是用红草或麦秸苫顶)。屋墙系“内生外熟” (即屋子面墙的外侧用青砖错缝垒砌,墙内侧用土脚垒叠的“土脚墙”)。
位于庙内西殿的党校大厨房,砌有大锅灶,烟囱竖到屋顶外,烧灶的柴禾,都是从里下河的绿草荡一带,用小船运来的湖滩上生长的红草。大灶里端的最大一口铁锅上,加了特制大甑子,专门用来蒸饭,蒸的都是红糙米。早晚吃的小菜用黄豆煮成,为变换花色,将黄豆炒熟后,放进盐水煮一下,就是俗称的“盐豆子”。
华中党校从成立到撤销,虽然只有两个多月短暂的时间,但学员经过党校富有成效的学习培训,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军事素养。虽是提前结业,分配到部队,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