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哀挽录》中的时代风云
2016/5/30 9:17:01 作者:郝宇铭、郝孚宁 阅读:4903 评论:条
郝砚樵玄孙女文方在《生在中国》写砚樵祖的名字叫陆崇寿或陆砚樵,生活原型的郝家人物都改姓为“陆”。书中的“楚甸”,即指现实生活中的曹甸镇——
辛亥年——宣统三年(1911年)到了,这一年,陆崇寿就该三十六岁了。去年(1910年),江、淮一带又闹水灾,逢此年景,陆崇寿自然很忙,又得照管家中地产歉收之事,又得襄助公益赈灾之事……去年十一月初九日(1910年12月10日),清朝廷颁布谕旨,宣布前安徽巡抚、当时已经六十七岁的冯煦为江、皖筹赈灾大臣。陆崇寿的这位较他年长三十二岁的表哥冯煦在筹备赈灾款、物的时候,所遇很不顺利。
富裕阔家,哭穷告难。陆崇寿家总是设法筹措,借债捐赠,慷慨解囊。
很多欠陆家地租与钱款的人,或者宽限,或者干脆就将欠债文书当场撕掉,免了欠债。至于施药、施粥、送棉衣、赠棺材、助学费之类的种种善举,更是成天不断,也不必多赘述。
1918年8月12日上午,新国会在北京正式开幕……陆崇寿作为新当选的众议员之一参加了。1918年9月4日,徐世昌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。
1926年的夏秋,淮安又发生了水灾,因踏勘运河淮宝段水势,烈日下跋涉劳累,水灾后瘟疫肆虐,忙于救灾的陆崇寿在1926年8月15日下午被传染上了霍乱,于次日——1926年8月16日凌晨5时病逝,终年51岁。
陆崇寿的妻子、此时已50岁的汪安和主持了陆崇寿的丧礼,这次丧礼办成了一次赈灾活动,所有来吊唁的灾民都在陆家吃到了饱饭。
郝砚樵病逝之后的一年里,郝肇璜(长子)、郝肇瑛(次子)、郝肇珩(郝砚樵胞侄、现居淮安区的91岁郝孚宁之父)兄弟将人们悼念郝砚樵的挽额、挽联、挽辞、挽诗、诔文、墓志铭等,汇聚、编纂,印成了一部厚厚的《郝砚樵先生哀挽录》。中国在清末民初这个过渡时代的许多故事永远留在了这部《哀挽录》中。出现在这部《哀挽录》中的许多悼念者各自都经历了非常传奇而复杂的人生。
中华民国前大总统黎元洪为郝砚樵题挽额“德茂神潜”;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郝砚樵题挽额“畸人乘真”;中华民国政府内阁总理靳云鹏为郝砚樵题的挽联说得很直白:“果有至人能感盗,断无善事不升天。”郝砚樵的那位年长他32岁的表哥——亡清探花、担任过安徽巡抚的冯煦题像赞之句:“与世异趋”。
辛亥志士周人菊在挽联中赞郝砚樵是“铮铮佼佼者”;江苏省长韩国钧在像赞中叹郝砚樵“时难方亟,哲人其萎”。江苏督军公署秘书长、周恩来伯父周嵩尧之挽诗有句惊叹:“噩耗传来人共讶,前朝犹晒腹中书……”
郝砚樵曾为淮安代表参加江苏省九县治水的扬州会议,代表江苏省长参会的武同举的挽联道出了郝砚樵撒手人寰之悲哀:“时局正苍茫,几多清流多撒手;长淮忽凄咽,商量水学更何人。”郝砚樵挚友毛乃庸在挽联中痛慨:“茫茫终古,九原他日再逢君。”著名文学家、翻译家曾朴为郝砚樵题像赞:“山阳笛裂,令我凄清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