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亥烈士周实,作为革命家,他参加辛亥革命的业绩是可歌可泣的;作为诗人,他给我们留下了近六百首感人的诗篇;作为文艺评论家,他在诗论方面写下了数万言的《无尽庵诗话》,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。但他的革命文学主张与学术思想,集中地体现在《与邵肃廷书》中。
晚清自清道光、咸丰以来,诗坛上复古主义倾向十分严重。到了同治、光绪年间,以宋代黄庭坚为鼻祖的“同光体”江西诗派诗人刻意摹仿、生涩冷僻的诗作充斥了诗坛。被拥为一代诗坛盟主的王闿运更是远拟汉魏,“杂凑摹仿”。这股复古思潮,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尽力吹捧和赞扬。
十九世纪末,中国面临着豆剖瓜分、亡国灭种的危机,清统治者治国安邦无术,养尊处优有方。有识之士周实辈决心推翻腐朽清廷统治,起来革命。要进行革命,救亡图存,而诗歌则是唤醒梦幻、鼓舞人心、激励斗志的有力武器。国家要振兴,必须要吸收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,打破笼罩中国大地的沉闷的学术空气。周实在《与邵肃廷书》中写道:
士生今世,非高着眼孔,不足以读书,尤不足以用世。微特饾饤之汉学、迂腐之宋学不足以再现于时,即古圣贤之大义微言,亦当餍其精华而弃其糟粕也。盖古圣贤本因时制宜,谓其言皆不能行于今者,固非;谓有言悉可行于今者,亦属大谬。故今日治古籍者,不当为笺注之奴隶,而当为圣贤之诤臣。……要之,实谓学术当合古今中外熔为一炉,取其必不可弃者,弃其必不可取者,然后成吾之特长,乃可以承先而启后。
这段精辟的论述写于1910年,周实强调文学,特别是诗歌的时代风貌、社会作用,反对文学复古,主张对文化遗产“餍其精华”,“弃其糟粕”,“不当为笺注之奴隶”。在八十年前提出了如此卓识见解,真可谓难能可贵了。在学术上,周实认为应熔古今中外为一炉,取弃恰当,为我所用,形成自己的特长,达到承先启后的目的。这样的提法,对于改革开放的今天,也不失其现实意义。
自六十年代初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白坚撰《南社杰出诗人周实》开始,学术界经历了“万马齐喑”的十年以后,近年来全国一些报刊相继刊出周实年谱、研究文章,《近代诗选》也收录了周实的诗歌。周实的生平和诗作渐渐为人们熟悉和注意,然而周实的文学主张与学术思想尚无人涉猎,更无人作专题研究,此乃学术界一件憾事。笔者才疏学浅,不揣冒昧,作斯文,姑作引玉之砖,以期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。